新闻中心

News

综合性医院如何开展中医药事业

发布日期:2016-04-25来源:《文汇报》
本文发表于2016410日《文汇报》
中医、西医皆为疾病生,缘何各不同?融合中医、西医的大型综合性医院能否令中西医结合焕发新活力、走出新天地?4月1日,第四届“文汇中医药文化讲堂”在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举行,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上海市名中医施杞教授,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区中心医院院长彭文教授围绕“综合性医院助力中医发展”精彩开讲,中山医院中医科主任蔡定芳教授、第六人民医院针推伤科吴耀持教授作为对话嘉宾亦贡献精彩观点。
综合性医院中医事业的发展是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这也是综合性医院中医、西医同道,乃至全国中医药同道的历史责任、时代使命。


机不可失,中医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


中医药完整理论体系形成迄今已有3000年历史,它为我国的卫生保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影响波及世界多国,是中国影响世界的文化软实力。

刘延东副总理深刻指出,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重要的生态资源。目前,中医药产业年产值超过5000亿元,中药相关产品出口额达到30亿美金。中医药数千年积累,呈现于大量文献、哲学、文学、历史、考古等,形成丰富的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在科技方面,越来越多的医学和科技创新里,它的原创思维都可以通过中医药来挖掘、探索和放大。此外,中医药和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等都密切相关,有着丰厚的生态资源。而且,中医药的防治方法更多源于自然,符合自然发展规律。这也是中医药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特色。
所以,习近平总书记非常明确地号召我们,要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应用好,在建设健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
11大于2,中医药与综合医院“互助”发展
综合性医院是我国卫生事业的主力军,汇聚了主要西医资源以及全国近1/2的中医从业者。综合性医院又承担了我国绝大部分的医疗保健任务。我们发展中医事业,有利于提高综合性医院疾病防治水平。医疗改革也要求医疗资源下沉到社区,而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可以在这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为综合性医院改革加分。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综合性医院开始中医建设。毛泽东同志在1913年指出,“医道中西,各有所长,中言气脉,西言实验。然言气脉者,理太微妙,常人难识,故常失之虚。言实验者,求专质而气则离矣,故常失其本,则二者又各有所偏矣。”1958年,他更号召广大医务工作者要认识到中国医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该朝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这个方向去努力;并且指出当时的卫生部要办好西医学习中医的离职学习班。此后,中医药加快了在综合性医院发展,更多的西医同道形成了学习中医热潮。
上海从50年代开始,在大多数综合性医院建立了中医科。改革开放以后的80年代,上海的综合性医院和中医专科医院108所中医科建设全覆盖。90年代开始,在上海卫生局领导下,在全国率先推广综合性医院中医科达标建设。
2014年,国家三部委发布《综合性医院中医药工作专项推进行动方案》,进一步要求加强中医临床科室和中药房建设,更好开展中西医协作。目前,全国95%的综合性医院设有中医科和中药科室,成为综合性医院乃至区域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我们此次讲堂的东道主——普陀区中心医院的中医事业发展,与会嘉宾中山医院蔡定芳教授所领导的中山医院中医科,吴耀持教授领导的第六人民医院针推伤科,都在建设中医药方面起了示范作用,成为上海乃至全国同道学习的榜样。
首届30位国医大师中,就有李仁甫、方和谦、张镜人、颜德馨、李济仁、吴咸中等6位来自综合性医院,可见上海综合性医院同样是中医药事业发展出成果、出人才的基地。
过去这些年,中医药领域的成就更是不胜枚举。
屠呦呦在青蒿素方面的研究和突破获得诺贝尔奖。
1970年,张亭栋教授在民间偏方发现砒霜可治疗肿瘤。1996年,陈竺院士在多年运用砒霜治疗白血病的基础上综合报道了15例病例,其中14例痊愈。2014年,口服砷剂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发表在杂志上,这个重大成果源于中医发现。
1981年,华山医院戴瑞鸿教授对苏合香丸进行改良,研发了现代的麝香保心丸,已在我国广泛应用于冠心病治疗。2015年1月16日,《科学》杂志专题报道了麝香保心丸的研究成果。
丹参促进骨折愈合,这是我的专攻,我更有深刻体会。早在1970年,上海市伤骨科研究所发现丹参的有效成分可以提高骨折断裂骨痂的强度。瑞金医院教授进一步发现丹参可以促进关细胞发育和生长。晋·葛洪第一次提出了手法复位+小夹板局部固定方案。1963年国际外科年会,天津骨科医院报告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前臂双骨折》,引起了与会62个国家、2000多名学者的兴趣。我们前辈方先之、尚天裕教授为该技术的改进和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1970年第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会议上,小夹板治疗方法引起了周恩来总理的兴趣。
这一切都证明综合性医院中医事业同样可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继承创新作出重大贡献,获取重大成果。
中医科不是“大红灯笼”,需要时才高高挂起
不过,我认为当前综合性医院发展中医药事业还需要解决四大误区。
首先,要解决“中医不科学论”。科学的概念通常有三个方面。一种是整体科学,一种是分析科学,一种是系统科学。整体科学注重功能和作用,坚持整体论,坚持辩证逻辑,中医药就属于整体科学范畴。分析科学则注重结构与成分,坚持还原论和分析科学,坚持形成逻辑,西医属于这样的范畴。系统科学是钱学森教授晚年所倡导的一门科学,强调整体论与还原论的辩证统一,强调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互相联系,整体方法与分析方法、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有机结合。这为中西医结合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医和现代科学形式和标准不同,所以它的科学性难以为人们所认识,甚至有人误解中医是“伪科学”。我们说中医是科学的,是因为它疗效确切,不仅治病,还治本;不仅治病,还治人。中医属“整体科学”范畴。不同科学的结合,需要在更高层次寻找共性与规律。


第二,解决“中医边缘论”。西医学科建设日新月异,中医学科停滞不前。在相当西医同道认为,综合性医院里的中医是边缘科,而中医同道也自甘于中医学科的边缘化。在医院中医事业建设中,我们中医科同道也没有充分发挥骨干作用。当然,有很多医院在这方面做得很好,确实也存在着支持不力。

80年代,我当时在卫生局,我到综合性医院考察时,有人告诉我综合性医院的中医科是一个大红灯笼,需要时候高高挂起,不需要时弃之角落,收藏于仓库。这种情况形成了中医科在综合性医院边缘的状况。我认为,中医还是要自强,要充分认识到中医科在综合性医院的重要性。它实际上是代表了整个中医学科和西医学科紧密结合的桥头堡,是架通中西医的桥梁,所以要我们做好这方面工作,任重道远。我们都提倡综合性医院中医、西医同道,应该包容共济,中医药是我们共同的事业,是大有可为的事业。
第三,要面对“综合医院唯西医论”。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综合医院唯西医来发展已是高大上,而中医是民族的、低档的土产。此言差矣。我们坚持继承创新现代化、国际化,这是弘扬祖国医学瑰宝的历史担当,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光荣使命。和西医相比,我们的历史责任、我们的伟大理想,毫不低一个档次。
第四,还有观点认为中西医结合是不可能的。事实上,几十年来我们大量的工作和成就都证明中西医完全可以从思维结合、技术借鉴、文化共生这三个层面去推进。系统科学论证了这种思维结合是完全可能的。整体论和整体方法、还原论和分析科学完全可以互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创新思维。中医的四诊八纲,西医的诊断、治疗技术,完全可以在防病治病中实行中西医结合,攻坚克难,提高疗效。中医也好、西医也好,是中国特色卫生事业的特点。我们是医生,首先要对中国人服务好。所以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关键都要有中医文化所倡导的“大医精诚”精神,继承天人合一的理论,来提升预防治疗、康复、养生、治未病一体化的水平。
不满足于临床工作,发展中医药要有更高志趣
我们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应当创新图强。综合性医院有独特的优势,人才汇聚,设备齐全,又面临着繁重的医疗卫生事业挑战和防治任务,从另一方面说,也为中西医结合提供了良好的医疗资源,提供了广阔的实验基地。
综合性医院中医事业发展,我认为要以临床为基础,首先要建设好综合性医院中医科,着重于提高疗效。中医之所以被人认可,就是因为它有疗效。
在学科建设中,要符合一般学科发展规律,以科研为导向,实现双向转化。我在工作过程中也学习了中西医的转化方式,我觉得中西医结合不是单向转化,应当双向转化,要源于中医的临床,总结它防病治病的丰富经验和流派特色,同时结合开展可能的、必要的基础研究,探索规律,形成结论,创新成果,然后再反复临床,实现另外一种从实验到临床的转化。这样由临床到实验,再向临床转化的双向转化可以更好创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成就。在此期间培养人才、形成学术梯队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有这样的经验。许多综合性医院长期以来默默无闻,但换了一个主任,形成一支新的学科队伍,马上生机勃勃。所以,我觉得中医结合建设时不仅要注重临床、科研,更要注重人才培养,做到薪火相传。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可能漫无边际,什么都去推进。我认为要聚焦目标。首先是我们要面向社会的需求。全国人民乃至世界都看好中医药的发展。我们中医药作为“一带一路”的推进项目,旗开得胜为国家争得了光荣,开拓了“一带一路”的建设道路。所以在这方面,我们要面对广大人民群众对防治疾病的需求,面对国家战略的发展,还要面对学术前沿。比如,陈竺院士在民间砒霜治疗癌症基础上深化研究。肿瘤是难治疾病,是西医都难以克服和正在努力克服的难题,中西医结合成果得到世界认可。所以,我们不应该满足于简单地完成医疗任务,而是要有更高的学术追求,沿着学科发展方向和前沿去推进。
毫无疑问在这样的时代,这条路是艰难的,我们要攻坚克难,探索生命科学的疑点,弘扬中医药的优点,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们常说,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们在跨越性发展中,要不遗余力地推进传统向现代发展,推动我们民族的瑰宝走向世界;同样也让深藏于民族、深藏于各个流派的中药瑰宝,从民间走向国家。
最近几年,国务院和国家相继出台了一些重要的措施,包括建立国家临床基地、一批国家级项目和机构在落地。在这样的背景下,完全可以把几千年来留存于民间的瑰宝,通过几代人的努力,让它走向国家层面,成为我国现代科学的标志内容之一。
当然要做到这些,我认为在综合性医院还要加强思想动员,求得共识。要尽可能、有计划地开展中医药知识普及,获得中医、西医同道的理解。我认为很多西医同道对中医还是很感兴趣,也在自己实践当中不断地使用。我经常接触到上海许多三级医院的专家向我推荐病人,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也看到自己的不足,希望中医能够协调他解决。
我举个例子,现在中成药销售量在综合性医院达到50%乃至70%,这说明我们的西医对中医成果是认可的,乐意推广应用。因为在“大医精诚”指导下,看好病是我们的首要目标,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在这样的目标下,全院协作,这样才能取得更大的成效。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提升我们的科学境界,做出我们这一代人的奉献。
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我们,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好时机,希望中医药工作者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到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习总书记的讲话意味深长,既全面总结,又为我们指明了道路。
我想在党中央、在全国人民共同支持下,我国的中医药事业一定会得到新的发展,我们综合性医院的中医药工作也会得到蓬勃发展。道路是艰苦的,使命是光荣的,正如元·王冕《白梅》所写,“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未来在中医药发展的百花园中,综合性医院的中医科同样是一朵美丽的鲜花。


对话

嘉宾:
施 杞 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名中医
彭 文 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院长
蔡定芳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医科主任
吴耀持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针推伤科主任
崔  松 主持人
听者问:综合性医院或相关部门在大力发展中医药同时,如何提高老百姓对中医的认识?
蔡定芳:上海市综合性医院中医科的门诊量挺大,已超过中医院的总和。像长海医院、中山医院、华山医院、瑞金医院、六院等,每年中医门诊量都在20万左右,病人对中医科的知晓率非常高。病人考虑的不是综合医院还是中医院,他考虑看中医,不一定专门选曙光、岳阳,也会去中山、华山的中医科。
施杞:我非常赞成蔡教授的想法,每一个中医都是中国的形象大使,其人文精神、技术魅力影响到大家,这是最好的宣传。但这是第一步,能不能更进一步?我想是不是能组织上海专家编一本家庭常用中医词典,类似《辞海》,每家一册,上海哪几家中医、什么特色、看什么病,一目了然,方便查询。
听者问:我来自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想问彭院长,在综合性医院发展中医方面有哪些心得,有没有压力,接下来的计划是什么?
彭文:在综合性医院发展中医药工作的确会碰到压力和困惑,我们是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在这方面有很大的平台和发展。中医药发展关键是人才队伍培养,所以,我们在培养人才、考核体系等方面动了不少脑筋,还开展各类进修培训,对中医的培养非常有收获。
吴耀持:我补充一点,彭院长属于综合性医院院长,但他还属于中医大系统。普陀区中心医院也属个例,前几任都是中医出身的院长,自然中医在这里好发展。
蔡定芳:中山医院近年对中医非常重视,当然数字是一方面,你有多少病人、多少门诊量、你对医院整个医教研的贡献,这是前提。从本质上讲,从院长思维角度来讲,也是有区别的。像我们樊嘉院长,近年对中医支持有加,我作为中医科主任找他10次,他9.5次是同意的。他也知道科主任一般不会找他,找他一定是解决不了问题,他很重视。所以,院长对中医科的支持对中医科的发展极其重要。
崔松问:很多时候发展中医、西医,出于执业资格会有诸多限制。比起中医院,在综合性医院遇到这类问题更多。蔡教授有没有碰到这种问题?
蔡定芳:我们碰到很多此类问题,基本上我们严格按照卫计委规定,你是中医执业,就按照中医执业要求你。但我想说另外一个问题,现在中医可以开西药,西医不能开中药,这个规定能否改改。不让西医开中药,西医就少了这方面的体会。以中山医院汤钊猷院士为例,他多次提到他是怎么用中药的,他对肝癌方面的中药掌握得肯定比我好,但不让他开,慢慢这方面的研究就不存在了。我建议对西医给予一定的培训与考核,合格者可以开具一定的药物。综合性医院要助推中医药发展,这是不能回避的门槛。我呼吁采用一些措施,在用药限制上有所突破,让专家开一定范围的中药,这对今后上海中医药发展更加有利。
施杞问:请教吴耀持教授有关中医普及的问题。六院在吴耀持教授的领导下,在法国、比利时有20多年办中医学校的经验,可否分享给大家?
吴耀持:我觉得作为综合性医院的中医人总得有点特别的东西。很早以前,院长就问我,你的针推伤科有什么亮点。我跟院长说,我们不是大科,但跟骨科相比,我也有亮点,就是走出国门,把中医送到国外,在国外办学校,这个骨科是做不到的。
1996年,我们开始筹建马赛中医学院。后来,我们也想,作为综合医院里的中医科室,要医院出钱送你出国进修,比较难,得自己想办法。2003年,我科筹建了爱尔兰进修学校。那以后,我们每年派老师出去,全程教学都是我们自己做。我们锻炼了一支非常好的外语教师队伍。
我在六院工作32年,我觉得在综合医院里中医科一定要有特长。中医的教学对我来说就是亮点。到目前为止,我院其他科室在国外办学校,并且办成像模像样的学校,而且这个学校已成为对方可以发证的学校,我们是唯一。
亮点不仅限于教学,在人才方面也得有。我们在综合医院里,中医科如果什么都看,可能也就平平毫无特色了。我们科室就主打腰椎间盘突出中西医结合治疗,我们做到腰椎间盘突出中西医结合不开刀。我认为我做到了,我就会有市场。由于我科做得比较好,所以六院就让我担任腰椎间盘突出诊治中心组长。因此,我们要做好综合性医院里中医科,自己首先要努力,当然院长的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
听者问:我是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参加讲堂感受很深,也很激动。以前综合性中医科是在夹缝中生存,现在的形势好了,综合性医院中医科成为推动中医药发展不可忽视的力量。吴教授说,中医人要自尊、自信,要有自己的特色,但始终不能离开政策的支持。现在整体政策支持很好,我想问彭文院长,你们医院内部还有什么特别政策和绩效考核扶持么?
彭文:对中医发展,我们的政策就是面向中医科或者中医师。现在我国的中医科分了很多科,肿瘤科、综合病区,包括中医内科、康复等。但你只要是做中医,而且中医诊治率高,政策就会有倾斜,这是比较明确的。主要是考核业务,包括疗效。
吴耀持:我补充一下。第一,你说中医科自尊、自强,不要把我们说得那么低,好像残疾人似的,中医不比西医差。第二,说中医在夹缝中求生,我觉得未必。从院长层面说,你发展了他必然知道;你萎缩了,院长凭什么支持你。
蔡定芳:她提的问题是每个综合性医院中医科都碰到的。我一路走来都是在综合性医院,我完全同意吴教授的观点,先要自强,业务量是前提。我一年出院病人有5000多人次,在去年中山医院综合排名第五,做出成绩,你的要求才会得到支持。这要求不是为个人,是为了医院。
施杞:刚才两位科主任讲的我非常赞成,我想到曾国藩的老师给他的一句话:“不为圣贤,变为亲手,不问收获,但问耕耘”。我们在做的时候很艰苦,但是要有伟大理想,锲而不舍,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我借此机会帮中医科说句公正话,首先要确认综合性医院应当发展中医事业,作为炎黄子孙应该承担中医事业发展的责任,不能说这是中医一家的事。
上海的综合性医院中医科条件、历史形成过程各不相同,多数综合医院的中医科实力还有限。我认为需要明确奋斗目标,特别要注重体制机制。我认为综合性医院的中医科应该提升到中医部的地位,不能完全等同于36科同一水平。因为它需要更多人才,需要各方面的服务配套。在六院,让吴教授做组长,他就不是一个科,而是有更大的范围、更多的资源支配权。
另外,我们要记住中华民族曾经历过近200年的耻辱,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们才得以翻身。一两百年间,中医备受打压,今天把它提高到战略地位,令人振奋。从医院来讲,自当奋力指导,还要形成常态化机制。医院院长首先要考虑形成固定的体制机制。一所大学、一家医院,要有学风,要有文风,要有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定位明确,加之体制机制保障,就可以大踏步地前进。
吴耀持:作为综合性医院的中医,首先要自强,要有特色。人家一想到这个病,就想到你,我觉得这样你就会有成就感。
蔡定芳:以诚相待,精心合作。
施杞:堂堂正正做中医,恭恭敬敬学病人。
彭文:团队协作,共同提升。

联系我们

  • 客户服务热线:400-820-4491
  • 产品售后服务:021-62506452-216
  • 代理合作:18674053560
  • 总部地址:上海市黄浦区龙华东路325号博荟广场A座15楼
  • 联系电话:021-63503300
  • 奉浦研发生产基地:上海市奉贤区肖业路388号
  • 联系电话:021-62506452
  • 邮箱:[email protected]

关注我们

更多资讯敬请关注
和黄官方公众号

更多专业资讯敬请关注
心希望快迅公众号
(仅供医药专业人士参考)